我为什么又用起了有道云笔记
(一)重拾有道云笔记
春节回来第一天的第一件事,便是重新下载有道云笔记。
为什么这么做?
原因有两点:
第一,印象笔记太重。
这里面已经有 3000 多条记录,从内容上看,主要是生活和工作之外的事务,例如日记、读书笔记、PPT、APP等。那索性就把工作部分完全剔除,让 8 小时之内与 8 小时之外的知识管理完全分隔。
第二,OneNote 的缺陷。
首先想到的替代品是 OneNote,但它有两个问题:首先是同步性太差,难以在手机和电脑间自由切换;其次是不能加标签,影响文章的检索,这是知识管理的大忌。
第一次下载有道云笔记还是读研的时候,当时的功能还比较基础,对它的印象也很陈旧。这几周体验一番,着实被惊讶到了。
↑ 我的「有道云笔记」界面
说几个用得比较多的功能吧:
第一,稍后阅读。
这包括三类操作:
对于公众号文章,关注「有道云笔记」,绑定账户后,便可以直接通过分享到「有道云笔记」保存。
对于微博,关注「有道云笔记收藏」的微博账号,绑定账户后,评论或转发时「@有道云笔记收藏」,即可保存对应内容。
对于其他文章,则可以先复制链接,然后打开 App,选择「保存复制的链接为笔记」,便可自动将其保存。这点类似于 Instapaper,十分方便。
↑ 复制链接后打开App,点击下方的灰色部分即可
第二,内容分享。
印象笔记的分享让人很纠结,分享到微信时,他人在阅读前还必须登录;OneNote 则更让人心酸,只能通过邮件分享。
有道云笔记这点做得比较体贴,分享出去的文章他人可以先阅读,觉得不错可以同步到自己的账号;如果是在微信里,则可以选择收藏。
这个的场景一般是:看了一篇文章觉得不错,把重点标注出来,写个摘要,分享给他人,简单明了。
第三,导出丰富。
对公司人来说,平时交流更多的还是基于传统的文档格式,比如 Word 和 PDF 。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笔记软件。
有道云笔记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,支持将笔记导出为 Word 或者 PDF,导出的效果也还比较美观,这个功能不大,但是十分有用。
第四,文档加密。
印象笔记虽然也提供加密服务,但仅局限于笔记中的文字部分,这确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。
有道云笔记则可以直接对笔记或者文件夹加密,这对于一些保密文档来说,确实很有必要。
第五,手机端的语音笔记。
虽然目前讯飞输入法和百度输入法已经支持语音记录,但有道的语音有两个大的优势:
输入过程中记录音频的同时,能将其识别为文字。亲测在网络环境好、环境不太嘈杂时,效果还不错。
左边会给出时间线,方便快速定位。
这对于访谈或者讲座记录来说,很给力。
↑ 语音速记功能,效果还不错
至于 Markdown 的写作、协同办公等功能,目前还没有深度体验,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。
所以,之所以下载有道云笔记,目的就是让它只服务于工作上的知识管理。「稍后阅读」「内容分享」「语音记录」等功能对提升效率很有帮助。
这里多说一句:印象笔记,赶紧加快产品升级啊!
(二)印象笔记的 App 矩阵
之前有提过,印象笔记现在真的很重,每次打开以后点击创建笔记,写标题,做标签,填内容——想着都让人心累。
为了提升效率,我的解决方案是:构建基于印象笔记的 App 矩阵。
这要归功于它丰富的延展性,这个是其他笔记 App 所不能比的(也是我一直离不开它的重要原因)。各软件只要愿意,都能调用印象笔记的接口,实现内容的同步。
于是我下载了一系列 App,每个记录专一的内容——它们在印象笔记里会生成对应的文件夹,我可以通过它们判断对应的主题(标签)。例如:
格志日记 = 每日记录。
方片收集 = 阅读摘录。
EverMemo = 生活琐事(比如驾照放在哪里,吃饭的地点等)。
扫描宝 = 扫描文件。
平时记录打开对应的 App ,它们不重,启动很快;检索时则在印象笔记里操作,一步到位。
↑ 印象笔记里的「格志日记」
(三)摄影作品的标签化保存
经常看曹将微信号的朋友都知道,这个人平时喜欢用手机拍一些照片。
照片拍多了,就会面临筛选问题。一般来说,一张好照片背后,是 20 到 30 张废片,有时忘了删除,便很难在「茫茫片海」中找到对应的文件。
之前的解决方案是:每周定时整理,导出到电脑里。
但后来比较懒,便采用了另一个方法:借助于 Instagram 和 IFTTT,实现与印象笔记的同步。具体的操作可见 秘籍 | Instagram使用手册。
这里重点提一下标签设置。
在发布到 Ins 上时,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字描述,还会添加对应的标签。这里有两类:
第一是地点类,比如 #重庆,如果没有,那就是在广州(这是大部分时间呆的地方);
第二是时间类,比如 #2017年2月。
后期会加入第三类,那就是人像摄影,毕竟经常给身边的同事朋友拍,就暂定为 #人像。
有了这三类,便可以从时间、空间和主题上搜索到当时拍的照片。
↑ 印象笔记里的图片标签 #重庆
我是小结:
本文是「标签管理」的第四篇,讨论的是借助于其他工具,实现内容的分隔。
对于最大类的工作和生活,通过「有道云笔记」与「印象笔记」区分。
对于生活中的几个重要场景,则通过①格志日记(=日记)②方片收集(=阅读摘要)③EverMemo(=生活琐事)④扫描宝(=扫描文件)进行替代。
对于照片,则通过 Instagram + IFTTT ,配合标签,实现归类管理。
通过以上的操作,既能让输入端更有条理,也能让查找时更快更便捷,最终让知识管理服务于自己。
相关文章:
【插曲篇】Instagram使用手册:如何使用 Instagram 进行图片美化,如何借助 IFTTT 实现与印象笔记的连接。
【第一篇】标签管理手册:利用标签管理的思路,让电脑文档、笔记软件和手账井井有条。
【第二篇】标签管理操作实践:回顾经手的资料,通过标签管理让经历转化为经验。
【第三篇】个人的标签管理:将爱好发展为标签,然后让他人快速认识你,继而了解你的其他闪光点。